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10/22景德镇学院吴丁教授应邀参加第七届国际生命条
- 10/17景德镇学院红色走读全省优秀团队开展实地走读
- 10/03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深入学校检查疫情期间春
- 09/30景德镇学院迎来首批春季返校复学报到学生
- 09/30景德镇学院党委委员方文龙慰问返校毕业生
雨后品篁岭
6月的江南西道,多雨。“品鉴赣鄱”的赣东北行,都在雨中。从宜春铜鼓出发,过南昌,掠军山湖,达景德镇,再从景德镇至婺源,雨中行车、雨中登山、雨中观景,比之丽日晴天,感觉多了一重韵味。6日午后,车至烟雨一片的耳石山下,乘缆车避雨上篁岭。
上得篁岭,却是雨歇。山道的尽头,云雾中隐现出依山而筑的老屋房舍,立柱、飞檐、黛瓦、粉墙,就像一幅渐次展开、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,画中的红豆杉、香榧、银杏、香樟、青枫,滴着绿莹莹的水珠。雨歇可无伞,但在千年、百年的古树下行走,则须撑着,以挡繁枝密叶落下的水滴。
踏进“天街”的牌楼门,伞收。先时的雨,将街道的石板路,洗刷光洁。谓之“天街”,是因为两旁的房屋建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体之上?雨伞折起,放进包里,两手空空,尽可街拍。天街之上,本无三尺平地,却与一小广场相遇,同行之人集合,牵了一面作家采风的旗帜,在湿漉漉的石板地上展开,合影留念。
篁岭近年声名大噪,成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胜地,一年四季皆有美景:春天万亩梯田的油菜花盛开,热闹非凡;夏有古林浓荫、峡谷飞瀑,气象万千;秋有红叶古宅、晒秋农俗,色彩浓烈,蔚为壮观;冬则有白雪覆盖着错落有致的房舍,村前房后,银妆素净。每至旅游旺季,前往篁岭的车蜿蜒数十里,有时拐上一道弯便要等上几个小时,严重考验着每一个朝圣者的神经。在我看来,乡村旅游,特点在静美,因为这些美,原就取自大自然、取自农耕、取自小桥流水、取自独居小院,甚至取自鸡鸣犬吠,若趋之者众,太过热闹,必将使得乡村美景消减失色。雨是一切乡居生活的源泉,雨会影响观景,却又创造美景。一抹轻淡或一道厚重的雨幕,将眼前的景色笼罩、掩映,雨幕中的美景或隐或现,变幻无穷,令人欲罢不能。而撤去雨幕之后的景色,现出本真,那便是可以细细品味的了。
这就是我此时上到篁岭的情景。
走在雨后湿漉漉的天街,没有拥挤、不必匆忙,拥挤与匆忙都不是观景的心情,尽可慢慢行走,随时停下。在一座没有名号、不知年代的古宅门楼前,细细地观赏门楼上的石雕,似乎觉得这是我平生看到的最精美的雕刻,尤其雨后留下的湿痕,可使精细的雕刻清晰浮现。石雕上楼台亭阁中的人物故事,也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,但那周边的镶刻,却具有强烈的现代装饰气息。我很怀疑,如此显赫的古宅,门楼上没有名号,这与徽派建筑文化是不相符的,也与当初有能力有智慧打造这座房屋主人的身份不合。显然,门柱与门楣都经过修复,门框无联,门当户对也都不存,这些,是不是为了故意留下某个野蛮年代的陈迹?但在我看来,也许正是如此,造成了篁岭建筑艺术中残缺之美的“维纳斯”。
一座无与伦比的残缺之美的古建筑。脚步匆匆者极易忽略,与“维拉斯”擦肩而过!
走在天街,必经一处L形的三角街道,狭小的街面直角折弯,若在人多时,此处无法停留,雨后无行人,我则可徐行。抬头看去,楼上雕花惊艳。二层绣花楼的窗框、窗棂、窗扇,“美人靠”(学名鹅颈椅)弯曲鹅颈的根根靠背、左右扶手,都有精致的花纹木雕,尽显徽派木作之美,尤其是楼层之间不露榫卯、斗拱(本也是一种木构建筑之美),而以雕花木板镶包示面,足见房屋主人精致的生活品味与完美的艺术追求。因无人催促,我便在绣花楼下作一会儿遐思:那美人靠上的闺嗔闺怨的叹息,那引颈顾盼的寂寞,那褐色雕花中的艳丽,还有那引万众眼球的“抛绣球”,消失了的古代女子的须臾之美。我甚至设想了一下,为何两座楼的“美人靠”不可以相向而立呢?那样隔路总归还有个交谈与会话,现在的朝向,一个向东一处面南,纵是近在咫尺的美人之间,也只能人在黄昏后,独自凭栏了。
拾着湿漉漉的台阶继续前行,潺潺的流水声将我引入慎德堂。墙上有官制告示:
典型的徽派组合建筑,客馆建于晚清,镂花隔扇门上“镂窗”中“束腰”下“裙板”雕工精美、修饰华丽,为民居建筑精品。
正屋前后皆设徽式宅院,前“礼仪”小院,后水景、书房,充分展示主人智慧。
我在这个告示牌前站立良久,首先是在“客馆”与“民居”的概念中辨别。到底是“客馆”还是“民居”呢?一座房子使用两个不同建筑功能概念,令人不能断定房舍的用途性质。要知道,居家与客馆在建筑功能、布局、艺术装饰等方面都有区别,正如现代的宾馆、酒店与公寓楼所不同。英文与韩文用了横排,中文用的是竖排,而竖排中文的引号却不懂使用(竖排的引号为『』),甚至文字都不好断句。以上引文,未作改动,照此立存,读者自可判断。这个告示若让慎德堂的主人地下有知,定会生气的,怎么浮躁得连一个文字说明都搞不清楚?唉!
文章来源:《景德镇学院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jdzxyxb.cn/qikandaodu/2020/1021/476.html
上一篇:历尽艰辛,打造窑变之作
下一篇:开展陶艺教学,探索美育的破冰之旅